健康檢查 看項目不是重價格

2009032109:45

 

健康檢查

看項目不是重價格

吳卓翰、楊惠中

自由時報

隨著健康意識的普及,使得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逐漸風行。由於許多疾病在初期並無明顯的症狀,惟有透過健康檢查才能實際瞭解,進而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並及早進行適當的治療。也就是在自覺身心處於「正常」情況下,接受各種精密的儀器或科學的方法進行生理和心理的檢查。

一般健康檢查的內容包括:身體理學檢查、血液檢查(血球分析、肝腎功能、血糖、血脂肪及膽固醇、B型肝炎及部份癌症篩檢及甲狀腺功能等)、心電圖、腹部超音波、內視鏡等,還有牙科、泌尿科、神經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婦產科等會診。

◎以下簡單介紹健康檢查常見的迷思:

●「全身健康檢查」的迷思:

事實上,並無所謂的「全身」健康檢查,只是依檢查項目的多寡而有不同的檢查名稱,如:「勞工體檢、成人健檢、婚前健檢、癌症篩檢等。」一般而言,檢查項目愈多,愈能得知自己的健康情形。

●健康檢查結果「異常」:

健康檢查項目多有「參考值」,即「大多數正常人」的檢查結果會落在此範圍;但不代表不在參考值範圍內即是「異常」。尚需配合其他檢查項目或定期追蹤比較才能確認是否為「有意義的異常」。

●健檢項目名稱「誤導」:

以肝功能檢查為例,GOT (又稱為AST)、GPT (又稱為ALT),是最常見的肝功能檢查項目。但卻常被誤解認為只要檢查出來的數值正常,即表示肝臟功能並無異常。因GOT及GPT只是肝臟「發炎」或「受損程度」的評估(肝發炎指標);並非「肝功能指標」。肝臟有許多功能,目前並無一項檢查可單獨代表所有肝臟的功能,肝臟功能有無異常,端賴GOT、GPT這兩項數值事實上是不足的。

最後提醒在進行健康檢查之後,應尋求醫事檢驗師判讀並詮釋健康檢查結果,共同參與檢驗結果整合分析與討論。此外,可將過去的疾病史及健檢檢查異常結果提供給專業人員參考,以便必要時再進行追蹤、精密的檢查,以達到健康檢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的目的。

 

吳卓翰、楊惠中(2008),「健康檢查 看項目不是重價格」,自由時報,12月28日,B7版。

(歡迎轉載;引用時,請載明出處 於下)